7.10 【第十节】戏曲舞台妆 左寇教育-化妆培训教程

2017-03-19
来源:

7.10 【第十节】戏曲舞台妆  


左寇教育-化妆培训教程



戏曲舞台妆是一种脸谱式的化妆,要求分清、生、旦、净、末、丑角的特点。

由于舞台的照明和演员与观众距离较远,所以脸色较浓,色彩鲜艳,五官轮廓描

画较夸张,完全改变演员原本形象。

传统戏妆使用化妆品以油彩为主,采用涂、画、勾、描等技巧根据角色塑造。

舞台化妆的起源及历史演变

一、文身涂面

化妆起源于生活,人类最早的化妆,并非出自爱美的天性,而是由功利性决

定的。当我们的祖先在只会以兽皮遮身的时候,他们就懂得用轻便的遮体物以方

便劳作和生活,为了生存而捕获猎物,往往把自己装扮成猎物的同类,或者是为

了抵抗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而在眼睛、皮肤上涂抹颜料和动物油脂。这种功利

性的装扮,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由生活需要出发,原始的、低级的、无意识的要求。

当人类对这种原始的、低级的美逐步认识和掌握以后,也同时逐步懂得了欣

赏美,对美有了一种有意识的追求。他们在生存、劳动之余,学会了用动物的牙

齿、骨头串成项链挂在脖子上,用天然的颜料涂抹面孔、身体及手脚。这种天然

颜料大多为桔红、桔黄等,逐步形成了最原始的化妆美容。这种看似可笑的原始

的对美的追求,改变了人类以生存为唯一生活内容的原始状态。

原始人类野蛮期由低级向高级属性发展,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的开始。它的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

这些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中,它们具体的形态、内容和表现形式究竟如何,

我们只能从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和传说中,以及近来大量出土的历史文物和所发

现的崖壁画中寻觅到蛛丝马迹。

古希腊在祭神时,参加者要用颜色涂脸,在半裸的部落社会,更是盛行文身

和绘身。远古朝代的涂面和文身,其色彩、样式、内容,均与图腾活动和巫术礼

仪有关,并与面具的起源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面具

面具也称代画、大画,最早起源于戏剧。在巫术礼仪及祭神等宗教活动中,

们用面具装扮成动物或神鬼。在原始人的眼里,面具并不是一种化妆术,

其本身就是一种神物。这种原始的鬼神崇拜,来源于原始先民们对客观世界

的无知、抗挣和生命本体内对生的渴求与死的恐惧。人们对宇宙间的日月星辰、

风雨雷电、四季交换等一无所知,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世间万物的

兴亡荣枯、相生相克、无穷变化的自然法则无从理解,对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

七情六欲、吉凶祸福等客观规律毫无认识,于是,产生了对自然、对灵魂、对生

殖、对鬼神的崇拜。面具便是这些宗教活动的原始文化形态,这在远古时期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世界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有人称为面具文化

面具文化是一种跨越时代的世界性文化现象。

面具在戏剧中的运用,最早起始于古希腊,演员们用面具来形容自己所饰角

色的情绪,借助面具,一个演员可以轮流扮演几个角色。

我国的戏剧,最早运用面具的是《兰陵王人陈曲》。相传北齐兰陵王武而美

貌,却不能使敌人畏俱,常在出阵时戴上恐怖的面具,借以威吓敌人而百战百胜。

和许多原始艺术一样,面具是再现性的,它再现的是一些经过原始宗教观念

所过滤的东西。即使一些形式高度抽象的装饰也不难找到与原始宗教观念的联

系。随着祭礼仪式的形式复杂化和仪式工具的复杂化以及人的感情的复杂化,面

具的形态及表情也不断丰富。

三、化妆造型

随着海禁的开放,中国在二十世纪初引进了西方的文明戏,这种新剧

一改过去旧戏的内容和形式。为了适应这种文明戏的演出样式,化妆的工具、材

料和形式有所改变。脸部的化妆比较讲究立体效果。比如用白色画凸起部位,用

黑眉膏或炭木画凹面。用深色的铅笔画眉,再抹上红胭脂。这个时期的化妆比较

接近于现实生活,不是从角色的需要出发。文明戏的演员是定型的,分风流小生、

正派花旦、反面小生、言论老生等等,都不是从角色的需要出发,不管是演小生

的还是演花旦的都把脸面涂得很白,再画上红红的面颊和嘴唇,黑而细的眉毛。

直到新话剧出现之后,化妆也随之改良。化妆的形式及表现方法基本上都是模仿

西方的,尤其是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很大。

随着戏剧事业的不断发展,化妆材料、工具、造型方法也日益丰富。伴随着

戏剧观念的更新,导演风格的多样化等,化妆造型已经不再是局限于美化演员或

仅仅是塑造角色的外部形象。化妆造型从某种意义上正在参与整个戏剧的演出活

动。

化妆作为一门造型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

明显的标志。当我们今天在创造时尚、创造流行的时候,不妨回过头去看看,或

许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中,可以找到许多今天可以拿来一用的造型元素。


阅读889
分享